相关内容列表:
徐汇实验小学 语文教学手册 (统编版教材第八册)

作者(来源):[暂无]    

徐汇实验小学 语文教学手册

(统编版教材第八册) 

一  学习背景分析:

1、能借助词典了解词语,但结合语境深入理解的能力不强。

字词理解是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在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侧重对汉字音形义的识记,到了高年段,则更偏重对词语语境含义的理解。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经验积累,他们掌握最熟练的方法就是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或生词会主动学习认读,学习生字生词时,能较扎实地掌握生字字形、字音和基本意义。基于低年段已掌握的科学记字法,学生也能自主掌握生字字形。他们还能很快地在工具书中找到词语,能根据文本内容选择正确地对应义项。

但在实际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字词学习还不够到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学生对字词的含义精准度把握不够。不少学生对生词难词只是习惯性地查阅词典,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已,但对词语中字的语素意义并不关注。这不仅导致对词语含义理解不准确,还会造成错别字频繁的情况。我们在默写检查中常常发现“顽固的错别字”现象,以同音混淆或近音混淆现象居多。例如“专心致志”和“精疲力尽”两个词语,学生容易写错“致志”二字,有时会把“精”和“尽”搞错。乍看之下只是熟练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根源其实是对词语中的字素不理解。“致”是招引,使达到的意思;“志”是记在心里的意思。“专心致志”就是说专心到达到牢记在心的程度。“精”表示精力;“尽”表示没有了,完结了。“精疲力尽”指的是精力疲乏,力气都用完了。大多数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很专心”,“很累”。正是因为对词义仅止于模糊的印象式理解,所以忽略了每个字的含义,导致了“顽固别字”。所以这并不是单靠记忆或抄写可以根治的问题。有时几个近义词放在一起,学生会难以辨析,在选择适切的词语运用上也存在困难。这都说明在词语意义的准确理解方面有待加强。

也正是因为这种对词语理解的模糊性,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学生难以把词语学习灵活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容易脱离语境,单一机械地学词。在第八册教材的第一、四单元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读通课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圈划关键词的阅读方法,但在找到关键词后,由于对词义理解大多停留在表层意义,而很难进一步联系课文语境挖掘到词义的深层含义,也就难以触及文本的核心主旨。因为只有把词语理解的学习方法融合到文本理解当中,才能关注到词语和文章内在思想感情的紧密联系。他们把词语和阅读学习割裂开后,就不清楚关键词语对文章主旨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读不懂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也就读不懂文章了。以上就是四年级学生字词学习方面的现状。

2、能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完整性和精确度不足。

概括是小学中高年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经过三年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在概括自然段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概括方法,如概括连续动作和概括对话的方法。学生对这些形式单一的自然段是比较熟悉的,概括起来也比较顺手。可随着四年级语文学习难度的提升,训练难度呈现跳跃式提高。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概括的内容范围扩大了,从“小节”变成了“全篇”。篇幅变长不仅增大了阅读量,潜在地,还对阅读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长文章需要学生更静心更认真地阅读,还要理清各自然段的内容和各段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主要内容。要点不能遗漏,但也不能冗长。这需要学生对文本全然投入,克服“跳跃性思维”这一弱点,连贯思路。

其次,概括的难度增强了,从“单一型”变成了“综合型”。由于整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多样融合的,有描写动作为主的部分,有主写对话的段落,还有景物描写等,所以需要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不仅要正确地辨析出各段表现形式的类型,还要准确地选择出合适的概括方法,通过合理的逻辑思维整合出连贯地概括内容。如果辨析错误,或是概括段落的方法用不熟练,或是思维不整密,就难以达到要求。只有在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概括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归纳好全文的能力目标。所以,概括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但在选择材料和语言表达方面仍需提高。

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也是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按照事理顺序,大致写清楚发生的事情。四年级开始,学生遇到了更多命题作文。这就暴露了审题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选材不当和材料处理不当的问题。表达方面,语句衔接也存在一定困难。

审题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准确把握“题眼”是审题的关键。学生往往会把一些词语笼统地等同起来,例如“难忘”和“高兴”、“高兴”和“自豪”、“高兴”和“激动”等等。正是这些理解偏差,误导了选材。学生对词语不敏感,所以在选材时也出现偏差,导致材料并不能恰当地表现题目,所以出现了偏题、甚至跑题的现象。

不仅如此,审题不到位,在对材料的叙述和表达处理上也会出现偏差。最明显的问题是“重点不突出”。一件事的叙述中,如果详略处理不同,所表达出的主旨也会不同。学生对“一件材料的详略处理”上也同样存在困扰。正因为对题目理解不透,所以有时在叙述中,表达不合适,选词不恰当,该写的没写具体,不需要的写了一堆。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思维跳跃”的特点,所以句与句之间,节与节之间有时连不上。过度衔接方面显得颇不自然,又使得主旨与材料脱节,明显有套用材料的痕迹。

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作文之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提笔就写,想到哪写到哪,就更加重了“头大身小”的问题。这类作文行文慢,前面铺陈洋洋洒洒,大部分是对表现主旨无效的内容,而重点部分非常靠后,大多都是草草收场。这说明在写作方面,学生在审题、写作习惯和思维习惯上还需要加强。

 

二 学期重点目标:

1、能比较正确地给汉字标注汉语拼音。

2、能在语言环境中辨识同音字,区分形近字。

3、能写好钢笔(楷书)。

4、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5、能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的含义。

6、能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文章主次;能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7、能详细复述记叙文的内容。

8、学习默读思考,质疑方法。

9、写文章有重点,能根据需要运用所学到的写具体的方法把重点内容能写具体。

10、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文中有明显错误的内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11、能听清并理解他人讲话的主要内容。

12、能比较清楚讲述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态度大方、自然。

13、在本学期中完成15万字的阅读量,并完成两篇阅读笔记,能将自己的笔记心得与同学们交流。

 

三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安排

评价建议

校本内容

课文

类型

课时

 

 

 

 

第一单元

主目标:

1.继续学习预习课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思考文章大致内容,以及关键句子的意思。

2.继续练习默读,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句,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次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文中重点语段。

《燕子》

精读

2

l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l 表现性任务:

(小报、合作表演

采访、观察日记、调查报告)

l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或短文,交流作品

《小溪流的歌》

略读

1

《笋芽儿》

精读

2

古诗:《忆江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诵读

1

综合练习1


1

《爸爸和书》

自读


作文:

《我爱你,_____》

 

指导

写作


评讲

1

机动课时

2


 

 

 

 

第二单元

主目标:

1.继续巩固预习,在预习中能尝试抓课题中的关键词、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

2.能在教师的指导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解决疑问。

3.继续练习概括文章重点段落的意思。

次目标:

1.继续练习详细复述课文重点段落或全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和理

《祖先的摇篮》

略读

1

l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l 表现性任务:

(小报、合作表演

采访、观察日记、调查报告)

l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撰写环保宣传稿,和大家做交流

《鸟语》

略读

1

《拥抱大树》

精读

2

《神奇的机器人》

自读

1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略读

1

古诗诵读:《江南春》、《村居》

诵读

1

综合练习2


2



小练笔《我和___》

1


 

 

 

 

第三单元

主目标:

1. 能抓住上下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出问题。能联系已有经验对文章内容、词句表达等方面提出问题。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次目标:

1.继续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段。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重点段落或全文

 

《11.揭开雷电之谜》

精读

2

 

l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l 表现性任务:

(戏剧表演

及前期准备)

l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结合课文进行戏剧表演

《12.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略读

1

《13.晏子使楚》

精读

2

《14.哥伦布竖立鸡蛋》

略读

1

《*15.东郭先生和狼》

自读

1

古诗

诵读

1

综合练习3

作文《我最爱(最不爱)的一句话》


1

指导写作

1

讲评

1

机动课时

2


 

 

 

 

第四单元

主目标:

1. 能联系已

有经验对词句的表达提问并联系上下文解决

2. 了解材料

之间的内资联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次目标:1.通过抓关键词句,学习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2.积累背诵典型段落

《16.颐和园》

精读

2

 

l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l 表现性任

务:

(做一次小导游介绍景点)

l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17.秦陵兵马俑》

精读

2

《*18.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自读

1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精读

2

《20.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略读

1

古诗

诵读

1

综合练习4

小练笔《游___》


1

指导写作

1


讲评

1

机动课时

2




 

 

 

 

第五单元

主目标:

1. 能抓住上下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出问题。能联系已有经验对文章内容、词句表达等方面提出问题。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次目标:

1.继续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段。

2.继续练习复述课文重点段落或全文

 

《父亲的谜语》

略读

1

·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 表现性任务:

(简要复述课文;记者团在行动)

·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小组为单位,以小记者的身份向周围的人采访亲情故事,并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

《看不见的爱》

精读

2

《我们家的男子汉》

略读

1

《十年后的礼物》

精读

2

《猎人海力布》

自读

1

古诗:绝句

蜀中九日

诵读

1

综合练习5

作文:

《妈妈(爸爸)真辛苦》


2

指导

写作

2

评讲

1

机动

2


 

 

 

 

第六单元

主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次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2 读懂课文,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大仓老师》

精读

2

·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 表现性任务:

(简要复述课文;编写公益广告语)

·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编写公益广告,向周围的人宣传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小珊迪》

略读

2

《列车上的人造“人造屏障”》

略读

1

《真正的愤怒》

精读

2

《孙叔敖杀两头蛇》

自读

1

古诗:《逢入京使》

    《 夜书所见》

诵读

1

综合练习6

小练笔

《我走进了动物王国》


2

指导写作

2


评讲

2


机动

2




 

 

 

 

第七单元


《31一幅名画的诞生》

精读

2

 

·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 表现性任务:

(制作小报:介绍一位古代名人,讲述一个两个他的故事,或者交流他的作品,写出喜欢或者讨厌的理由)

·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参观名人故事展,再举行名人作品大闯关

《34笛声》

略读

1

《33苏武牧羊》

精读

2

《35将相和》

略读

1

《32推敲》

自读

1

古诗:竹石

题诗后

诵读

1

综合练习7

作文:

《饭桌上的故事》


2

指导写作

2


评讲

2

机动

2




 

 

 

 

第八单元


《尊严》

精读

2

 

· 过程性记录:

(日常作业完成情况)

· 表现性任务:

(讲故事“人穷志不短”)

· 纸笔测试

(单项、综合)


《共同的秘密》

略读

1

《中彩那天》

精读

2

《狼和鹿》

略读

1

《天才之路》

自读

1

古诗:蜀相

画眉鸟

诵读

1

综合练习8

小练笔:

《味道好极了》


2

指导写作

2


评讲

2

机动

2



 

 

 

四 、第八册第四单元目标:

1.能联系已有经验对词句的表达提问并联系上下文解决。(主目标)

2.了解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主目标)

3.通过抓关键词句,学习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次目标)

4.积累背诵典型段落。(次目标)

 

《音乐之都维也纳》

《秦陵兵马俑》

《天然动物漫游记》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摇篮”、“装饰”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文章材料安排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历史和文化两方面归纳主要内容。

3.通过质疑、解疑来初步了解选材与表现音乐之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维也纳人们对音乐的喜爱。

4.积累四字词语,背诵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规模宏大、个性鲜明、惟妙惟肖”的含义。

2.抓过渡句归纳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

3.联系已有经验对课文内容和关键词句进行质疑,并尝试解答,感受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4.积累课文重要语段。

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读准“挑逗、踱步、瞥”以及多音字“扇”的字音;在语境中理解“漫游”、“泰然自若”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归纳文中四个场景的主要内容,感受天然动物园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选取游览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材料进行重点描写,感受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

4.积累四字词语,背诵课文的第5小节。

 

说明:

本学期,我们组9位老师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并研制教学指导手册。在一次次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对如何研制教学手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在,我们以第八册第四单元为例,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第八册第四单元目标的制定、作业设计、综合活动评价方案设计以及精读课表格式教案的撰写。

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关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在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梳理了上学期区教研时下发的《四、五年级语文学习内容与要求》;分析了本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后,我们梳理出了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习的重点目标。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一共有这样4条。这两条是主目标,这两条条是次目标。

之所以把“能联系已有经验对词句的表达提问并联系上下文解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条主目标,是因为单元导语中提出“学习提出问题,尤其是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内容等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在之前的学习中就已经要求学生预习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到了本学期,对学生的预习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尝试质疑、解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他们预习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出疑问,尝试解答,为读懂文章做好铺垫。因此,这条主目标是根据单元重点训练内容提炼出来的。

    本单元的第二条主目标是“了解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把归纳作为主目标,因为归纳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它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良好的归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提炼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脉,读懂文章,所以需要借助课文提供的阅读情境经常性的训练。同时,这也为本学期即将要学习的简要复述打下基础。这条主目标是依据学期重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难点而确定的。

本单元,我们还制定了2条次目标。

次目标是基于年段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滚动、夯实,并逐步达成的语文能力。因为不是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资源可以进行练习,所以,次目标并不需要在每课中都要落实,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第一条次目标是“通过抓关键词句,学习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把事物写具体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把事物写具体从三年级开始,就不断地进行练习。比如《颐和园》按照游览颐和园的路线来组织文字,首先写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见到长廊;然后写“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下;接着写“登上万寿山”;最后写“从万寿山下来”,来到昆明湖的所见。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景区,而以万寿山为中心。全文以此为主线,脉络清晰。

《秦陵兵马俑》需要抓住几个描写兵马俑的关键词语。这些词语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绝无仅有”。这几个词汇既是对文章所介绍的兵马俑的评价,又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课文每一段内容都是围绕这几个词语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们把抓住关键词句,学习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列为次目标一。

第二条次目标是“积累背诵典型段落。”

我们都知道精彩的语段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精彩段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本单元的重要语段不仅是学生读懂课文的突破口,而且语句描写优美精彩,值得学生熟记和背诵。因此,教学中就应该指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所以,积累背诵典型段落是本单元的次目标二。

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们把《颐和园》、《秦陵兵马俑》、《音乐之都维也纳》列为精读课文,《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为自读课,《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为略读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记叙文,本文采用了总起段和总起句的方式进行行文叙述的。学生可以抓住总起段和总起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归纳能力;其次作为第二单元的打头篇,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内容质疑,并在学习过程中解疑。教师借助课文内容很好地落实了单元主目标,因此为精读课,安排2课时。《颐和园》和《秦陵兵马俑》都是说明文,继续落实单元主目标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句表达联系课文内容质疑。在解疑的过程中,体会课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体会内容和中心之间的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练习归纳能力,将颐和园的景点、兵马俑的特点归纳介绍清楚,落实单元主目标二。两篇课文各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是一首诗歌,词句运用并不繁复,易于理解,但是感情充沛,适合朗读训练,因此安排为自读课,1课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排练朗诵。《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经过,生动地介绍了园中各种动物的特性和活动情况,表达了作者无比欢乐的心情。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文情并茂。巧妙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或直接或间接地融于对野生动物的描述之中,安排1课时。

根据单元目标,我们整体安排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这些单课目标紧紧围绕着单元目标来落实和细化。以三篇课文为例,关于质疑和归纳的单元主目标,我们在每一课中都落实了这两条目标,这就体现了单课目标和单元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同时,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还要注意体现层递性。所谓的“层递性”有时是一个单元之中,学习要求或学习方式在每一课中的递进;有时在一个单元中要求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在单元与单元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有递进。例如本单元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归纳的方法,那么从下一个单元开始,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这体现了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层递。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经集中学习了一些归纳的方法,而到了本学期,则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归纳方法反复地加以练习。在练习归纳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不断提高归纳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从学习到练习,体现了年级和年级之间的层递。最后要强调的是,老师们千万不要为了一味追求“层递性”而要求学生“学什么就立即会什么”,而是要允许学生在一定的巩固练习中慢慢掌握,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经历,也要允许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五、单元课文教案示例:

课题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类型

精读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摇篮”、“装饰”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文章材料安排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历史和文化两方面归纳主要内容

3.通过质疑、解疑来初步了解选材与表现音乐之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维也纳人们对音乐的喜爱

4.积累四字词语,背诵课文的第4小节

教学板块

目标指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

揭示课题,学习第一小节

 

 

 

 

 

理解词语“麓”、“首都”,初识维也纳。

1、 播放小约翰.斯特劳斯的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

2、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出示图片及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什么。

3、 出示:首都、北麓、小盆地、多瑙河。

4、能用你们读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维也纳吗?

5、课文的第1节让我们对维也纳有了初略的印象,我们以后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我们再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指名交流

 

 

齐读

 

 

 

 

 

 

 

 

是否读准字音

 

是否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

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 预习反馈,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一)预习反馈,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预习反馈,复习段式结构。

2、梳理课文脉络。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一下,为什么作者要选这些材料来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呢?

 

 

 

 

 

指名交流

 

边自由朗读,边梳理课文脉络

预习是否认真,能否运用已有知识把握段式主要内容

三、

研读第2、3节,抓关键词,理解概括句,感受作者的选材与主题间的关系。

 

1.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文章所选材料能否表现“音乐之都”特点的质疑,读懂内容解决疑问。

2.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文章材料安排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文章中从“历史”和“文化”两方面展现维也纳“音乐之都”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

容。

 

 

 

 

 

 

一)学习第2节,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1、理解词语“摇篮”的意思,读懂概括句。

2、朗读第2小节2、3句子,概括内容。

——围绕概括句,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让我们感受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了解音乐家,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1)出示音乐家的介绍。

2)交流感受。

4、朗读第2节,小结本小节从历史角度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5、学法小结

(二)研读第3节,感受“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1、 理解词语“装饰”,对概括句质疑。

预设:装饰就是打扮、修饰,也就是说,都是些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漂亮东西。而音乐是用来——听的,怎么装饰一座城市呢?

2、同桌朗读第3小节,交流作者围绕概括句写了哪些内容。

3、情景体验,感受“维也纳是一座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感受作者的选材与概括句间的关系。

——作者选了音乐家塑像,音乐家的名字,鲜花组成的音乐符号来表现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能理解吗?让我们走进维也纳城,去看一看!

——想象着,我们就是一个维也纳人,出门就看到……,往前走又看到……你想到……?感觉作为一个维也纳人……

——现在我们是一个游客来到维也纳,漫步在街头,你就了解了……;你就知道了……;你更感受到了……。

4、朗读第3节,小结本小节从城市面貌的角度感受维也纳音乐之都的特点。

——漫步在维也纳,你看到的城市面貌,感受到了城市浓浓的音乐氛围,难怪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就是维也纳的音乐文化。

 

 

 

 

 

 

 

 

 

指名2人读,概括句子的主要内容

 

 

 

 

 

 

 

 

 

 

 

默读,了解音乐家的生平情况

指名交流

全班齐读第二小节,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同桌朗读并交流作者围绕概括句写了哪些内容

 

 

 

 

 

 

 

 

 

 

 

 

 

 

 

全班朗读

 

全班齐读第三小节,感受“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是否能准确的理解词语

能否运用已学的知识,概括句子的主要内容,关注概括的准确性

 

 

 

 

 

 

 

 

是否能够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是否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抓住关键词联系课文内容,把自己的问题说清楚

 

 

能否理清第3节写了哪些内容

 

 

 

 

 

 

 

 

 

 

 

 

 

 

 

 

 

 

 

 

 

 

 

 

 

 

 

 

 

能够通过朗读感受城市的音乐氛围

四、

小组学习第4小节

感受作者的选材,体会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一)小组学习,了解内容,感受选材。

1、明确小组学习的要求。

——一读概括句,我们就知道下面的内容都要表现(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那么,作者围绕这一点选了哪些材料呢?又是怎样通过这些材料让我们感受到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呢?小组学习交流一下。

2、根据要求,交流小组学习成果。

3、进一步讨论交流,感受“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那么你们是否从这些材料感受到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说说你的发现。

(二)引读小节,梳理写作条理,进一步感受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公园,进而是维也纳人的家里,甚至是庆典等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音乐随时随处荡漾着,音乐已经融入了维也纳人所有的生活中,引读小节并要求背诵。

(三)小结2——4小节的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2、3、4节,这三节,作者都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选择了几方面内容来表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三节在写法上比较相同。

 

 

 

 

 

 

 

 

 

 

 

 

 

 

 

 

 

 

 

小组学习

 

 

 

小组成员交流学习成果

 

 

 

 

指名交流,感受“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学生跟读并背诵,进一步感受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是否能运用已有知识,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展开自主学习。

 

 

 

 

 

 

 

 

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

是否能倾听别人发言,在认真听的基础上修正别人的发言

 

 

 

 

 

 

 

 

 

 

 

 

 

能否初步背诵

五、

学习5、6小节,比较写法

比较写法,体会国家歌剧院的地位,进一步感受作者的选材与体现音乐之都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星罗棋布”,读懂概括句的意思。

(二)比较发现第5节写法上与2——4小节的差异。

这一小节与2、3、4小节写法上有什么差异?

介绍音乐之都,为什么要把一个建筑写得这样的具体?先读读小节,作者到底是怎样详细描写的?

(三)朗读,梳理第5节层次。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具体介绍歌剧院就是体现了音乐之都的特点。

——作者把这座歌剧院介绍得如此具体,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同桌讨论一下。 

小结: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反映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指名交流

 

 

 

 

 

 

 

 

指名读第5节。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至“配备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感受国家歌剧院气势恢宏。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至小节结束,感受国家歌剧院的富丽堂皇。

 

同桌讨论并指名交流


六、

总结全文

了解段落间的联系,学习写作的方法,总结全文

1.引读板书,体会段落间的联系。

学生跟读

能否解决课之初的疑问

作业: 

1.从历史、文化两方面归纳主要内容

2.背诵课文第4节

 

 

 

 

板书设计

 

板书:

                     历史 (孕育)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面貌

文化  生活(传统、习惯)

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第二课时

教学板块

目标指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

回忆课文,练习反馈。

能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反馈上节课的学习情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独立完成练习

2、 指名一人投影展示

3、 集体反馈,调整

指名交流

完成练习

l 要点是否全面

l 语言是否连贯、态度是否大方

二、

复述课文第五节

继续练习详细复述第5节,感受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热爱。

1.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这组城市的标志,地位非同一般。所以老师要请你们学着介绍。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按一定顺序,把歌剧院气势恢宏和富丽堂皇的特点介绍清楚。

2. 朗读读课文,尝试复述

3. 小组评价反馈

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把重点段落的内容能交代得稍加具体。

 

 

 

 

 

朗读课文

 

小组代表交流

l 学生复述时是否能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歌剧院特点;是否能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言表述清晰、连贯

 

五 单元作业设计示例:

第八册第四单元作业

一  作业目标

1.能联系已有经验对词句的表达提问并联系上下文解决

2.了解材料之间的内资联系,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关键词句,学习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

4.积累背诵典型段落

二  日常作业内容

课前预习

《音乐之都维也纳》

《秦陵兵马俑》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注音节,不理解词查字典理解。

重点反馈:北麓、波光粼粼、掺和、多瑙河、演奏、和谐、街头巷尾

 

2.思考:2-6小节写了什么?划出文中的概括句。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注音节,不理解词查字典理解。

重点反馈:军吏、发髻、颔首、驾驭蹬、马靴、将领、相间干练 

 

2.思考:本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注音节,不理解词查字典理解。

重点反馈:泰然自若、蒿草、膘肥体壮、漫游、熹微、挤眉弄眼、走投无路、络绎不绝   

 

2、思考:天然动物园和一般的动物园有什么不同?试着说一说。

课后练习

《音乐之都维也纳》

《秦陵兵马俑》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1. 背诵课文第4节

2. 从历史、文化两方面归纳主要内容

1.抄写并背诵课文第10节

2.抓过读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用钢笔认真抄写课文第5小节的第3、4句话并背诵。

2.归纳文中四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l 设计说明

关于课前预习,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课前预习设计具有相对的一致性,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夯实习惯的养成。预习作业1是以读文为主,通过自己读文进一步巩固静心阅读的好习惯。本单元课文内容以写景为主,语言优美,其中有不少四字词语及不常用的词语等,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能自主查字典理解字词,在课堂中教师加以反馈,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自主识字的习惯。从三年级起学生就已经在预习时练习边读边思,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重点训练目标之一,因此预习作业2是以思考题为主,在静心读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保持一致。根据单元目标中积累背诵典型段落的要求,我们选取了一些段落或句子要求学生背诵积累。《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第4小节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是四年级的训练重点;《秦陵兵马俑》的第10小节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中第5小节的第3、4句话则具体地写出了斑马悠闲自得的生活情境,背诵这些段落、句子有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后练习第二部分是归纳主要内容,这是本学期新学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阶段学习的重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归纳方法在课后进一步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 、阶段练习内容

 

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在划线的字上加上拼音  

晨光(    )(      )      波光(    )(     )  (    )(    )不绝

     (   )                   (    )          (    )

(    )(    )一新       和(    )相(     )   星(    )(     )布

2.积累

(1)学习了三、四单元的课文,我们从             的富兰克林、             的华佗、

             的哥伦布的经历中,感受到成功的奥秘在于不懈的努力!

(2)每一件兵马俑神态各异:有的                                      ,

好像                                     ;有的                                 ,好像在暗下决心,                   ……

二、阅读

茅盾的故乡——乌镇游记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乌镇地处浙北,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行,镇内河网密布,港汊纵横,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心境也豁然开朗了。站在镇口兴华桥上,放眼望去,眼中、心中便满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润润的,幽幽的,梦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顷刻间便成了伸手可及的现实。乌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沿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用两根石柱支撑着一间房子,像湘西吊脚楼,每间吊脚楼都面河开窗,不过,窗门没有玻璃,而是用一块木板代替着,再用棍子一撑便算开窗子,棍子收下,窗板顺势而落,窗便关上了。镇民们把当日吃不完的鱼之类的活水产,用竹篓顺水放入水中,随用随取,别有一番情趣。茅盾曾

在(  ) 大地山河(  )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     )人家的后门外就是

河(  )站在后门口(  )那就是水阁的门(  )可以用吊桶打水(  )

徜徉在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一座座水乡特有的小桥。这些古桥样式因地势不同而纷繁多姿,或石拱、或平铺、或雄伟、或轻巧,宛如一个古桥博物馆。在众多古桥中,浮澜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518年和1780年又两次重建。通济桥和仁济桥是最具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当地人称为“桥里桥”。 

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在小茶馆坐定,看着那煮水铜罐咕噜咕噜地冒响儿,白练似的水线飞入茶壶,一会儿,一股暗香便弥漫开来了。门外是桥,窗外是河,一边品茶,一边凭栏闲眺古镇风光,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1.用“√”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时光隧道(suì   shuì) 当日(dāng   dàng) 顷(qīng   qǐng)刻间

2.给第二小节划线的句子的括号里加标点。

3.作者在众多的桥中,描写了哪几座桥?各有什么特点?

                                                                      

                                                                      

                                                                      

4.填空6分

短文是按         的顺序叙述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先                ,

放眼望古镇,然后                ,欣赏众多古桥,最后                  ,

享受古镇悠闲的生活。

5.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等第ABC)

 

 

 

 

作业表现40%

 

 

预习

 

自评

家长评

1、尝试边读边思,能在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圈划标记并尝试回答

2、初步读懂文章,能试着告诉父母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A 以上两条均能做到。B 以上两条能做到一条。C 以上两条均不能做到。

 

课后练习

 

教师批阅

A 按时上交,书写认真,簿面整洁,准确率高,能自觉订正。

B 能按时上交,书写较认真,簿面较整洁,经老师提醒后能及时订正。

C 未能按时上交,书写不端正,错误率高,经督促后仍未能按要求订正。

单项知识技能检测20%

阅读练习检测

书面测试

A≥15    B≥10    C<10

 

 

 

 

 

 

 

 

 

综合活动40%

 

 

 

 

 

拓展阅读

 

自评

小组成员互评

 

家长评

自主阅读老师提供的3篇文章。

A

(优秀)

1)能主动将老师提供的3篇文章读正确、读通顺,朗读有感情,能吸引听众。

2)能自己试着说清游览的顺序,详细介绍游览所见所闻

B

(合格)

1)能主动将老师提供的3篇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2)能试着说一说游览的所见所闻。

附加分:以“我喜欢的旅游胜地”为主题,能主动搜寻并提供一篇阅读材料与组内成员分享,且能在文章最后标明出处来源,如网址、书名等。(家长评)

 

合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旅游景点的游览图或纪念品,配上文字

A

(优秀)

积极收集资料,参与小组展览的制作,能积极交流与讨论,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B

(合格)

积极收集资料,参与小组展览的制作,能参与交流与讨论,但是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2.以小组展演汇报的方式呈现,介绍旅游景点

A

(优秀)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合作意识强;展演时声音响亮,态度大方,演讲能吸引听众。

B

(合格)

小组成员分工较明确,合作意识较强;展演时声音较响亮,态度较大方,演讲时需要借助提纲才能将文章内容说清楚。


说明:

学习本身是极其复杂的活动,因而学习评价作为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单元整体评价方案时,为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从作业表现、单项知识技能检测、综合活动三个维度设计了单元学习评价方案,以此强调单元评价的整体性。同时评价方式较为多样,通过自评、家长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批阅、书面测试、合作展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测。

为了督促学生在预习时学会质疑,不断训练概括能力,养好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将这两项表现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单元整体评价中去。

    课后练习除了常规的抄写作业,还有本单元设计的作业练习等。三个等第的具体要求分别如下。因为课后作业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实效,从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除了关注作业的正确率之外,我们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作业态度:字迹是否端正,簿面是否整洁,能否及时订正,以此来不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我想重点说明的是依据本单元教材特点所设计的综合活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分值比重分配。日常作业表现占40%,单项知识技能检测占20%,综合活动占40%。因为此时已经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对于常规的作业要求学生都已明了,然而对于综合活动这一开放的作业形态,孩子们的重视程度及参与度却显然不够。为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综合活动的重视程度,我们将该部分的比重设置为40%,借此来激发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习惯。由课内延展到课外,由已知走向未知,让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其次,以往的评测标准多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第,然而此次评价相对于结果,我们更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因为综合活动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锻炼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所以对于活动结果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我投入精力去认真完成,就能得到肯定。相对于结果的好坏,态度和经历才是最重要的。针对此,我们此次“拓展阅读”的活动评价只设置了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第,只要积极参与活动,就能得到“优秀”;又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应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增添“附加分”一栏,以此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下面,我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此次的活动内容。

本单元综合活动分为两部分,“拓展阅读”和“合作展示”。其中“合作展示”的内容为收集旅游景点的游览图或纪念品,配上文字.小组展演汇报介绍旅游景点,学生自主排练、组内成员分工。 在评价中,我们重点关注孩子们是否能讲述时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讲述是否带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吸引听众。

“拓展阅读”这一活动在几次设计中改动较大。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文章主题一致,多为介绍一处名胜或城市,此类文章的经典名作还有很多。通过阅读,可让学生了解游记类文章如何按照游览顺序谋篇布局, 因此我们将活动主题设计为“我喜欢的旅游胜地”。

1、开展综合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去读书。围绕这一主题,我们搜寻了三篇难易程度符合四年级学生学情的课外阅读文章,分别为《三亚归来不看海》、《五月的青岛》和《都江堰》。活动进程分三个阶段:1、自主阅读老师提供的3篇文章。2、小组交流讨论,明确《三亚归来不看海》、《五月的青岛》和《都江堰》的提纲 。3、以小组展演汇报的方式呈现一个风景名胜。

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阅读老师提供的3篇文章,我们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将文章读正确、读通顺,朗读带有感情。读完之后,能自己试着说清游览的顺序,详细介绍游览所见所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若以“我喜欢的旅游胜地”为主题,能主动搜寻并提供一篇阅读材料与组内成员分享,且能在文章最后标明出处来源,如网址、书名等。 我们也设置了附加分一栏予以奖励。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也培养了孩子们搜寻咨询的能力。

 整个综合活动的开展,依旧基于单元目标、单元课文特点,锻炼相关的语文能力,同时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提高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附三篇课外阅读材料:

三亚归来不看海

叶永烈

三亚市的地形,像一只高统长靴伸进了湛蓝的南海。长靴的靴面,也就是市区的西面,与南海亲密接触——那一带就叫三亚湾。

三亚湾长达二十公里,一路上碧海蓝天,沙滩细软,椰树成林,绿草如菌。在三亚的地图上,沿三亚湾海岸画出长长的一条绿色地带,标上四个富有诗意的字:“椰梦长廊”。这“椰梦长廊”,正是三亚美的精华所在。

与“椰梦长廊”平行的,是宽敞平直的海滨柏油马路——三亚湾路。

那天我前往别处,车过三亚湾。记得,出租车沿着东西向的新风街往西驶到尽头,朝北一转弯,进入三亚湾路。我才瞄了一眼,一下子就被三亚湾的美景迷住了。出租车沿着三亚湾路行驶,我在车中观看“椰梦长廊”,宛如电影中长长的横移镜头一般。无穷无尽的椰林,无边无涯的大海,艳阳,白浪,银滩,翠草,构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热带海滨风情画。

于是,从别处回来,我干脆在三亚湾跳下车,在地毯般柔软的沙滩上漫步,在椰林下呼吸着来自海洋的湖润空气,细细地、静静地观赏着。

这时候接近中午了,阳光格外强烈,三亚湾畔的色彩反差变得很大,落在白色沙滩上的椰子树影,黑白分明。坐在椰子树荫里欣赏大海,有一种清凉感。我注意到,大海与蓝天几乎融为一色,化为一体。晴空飘逸着自云,碧海翻腾着白浪,仿佛成了相对的镜像。此时除了那些在大海中游泳的“浪里白条”之外,海滩上游人无几。

饥肠辘辘,我不得不离开三亚湾去吃中饭。一路上,司机听说我还想再来三亚湾,就告诉我,下一次来,最好去海月广场。

在傍晚时分,我来到海月广场。那是在“椰梦长廊”的中点处,迎宾路与三亚湾路的交叉口。那里矗立着四星级金凤凰大酒店的金黄色大厦。

海月广场依海而筑,一道圆弧形的铁栏杆伸进大海里,仿佛一轮明月正从海面冉冉升起。“海月”二字便是取自唐人张九龄诗《望月怀远》中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广场正中是由红花、黄花和常青灌木组成的“蝶恋花”图案。

这时,太阳渐渐西沉,大海处于强烈的逆光之中。站在海浪中的钓鱼者,被点点波光所包围,成为黑色的剪影。海月广场上那摇曳多姿的柳树雕塑以及一排排椰树,也都成了黑色的剪影。沙滩上的游人多了起来,在逆光下影影绰绰。游人的步履缓慢,走三步停两步,甚至久久地伫立,显然被此时此刻大海的美景深深吸引。在椰子林里,我见到树干间系着吊床,游人悠闲地躺在吊床上,凝视着镶着一片金光的大海。

游人们在等待最壮观、最美丽、最动人的时刻。三亚湾正对西方,开阔无碍,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场所。正因为这样,三亚湾的游人以傍晚最多。当无限好的夕阳染红了整个海面,染红了整个天空,壮丽地溶化在海水之中,意味着又一个白昼画上了句号。

在三亚,可以从鹿回头公园那高耸的山巅上观看日出海面的第一缕阳光,可惜那时候公园尚未开门,无法登山;在南岛、亚龙湾也可以看到日落,但是那里离市区远,要摸黑才能返回。正因为这样,方位好而又坐落在市区的三亚湾,成为三亚观赏日落的最佳所在。

只要是睛明之日,天天都可以在三亚湾看到日落。然而,我却偶然遭遇不平常的一幕。一天下午,我在友人陪同下登上海滨新楼最高的第二十九层。那里的阳台是俯瞰海景的绝妙的“检阅台”,广袤的三亚湾尽收眼底。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场豪雨倾泻而下。这时,镜子般的海面变成了皱纱,瓦蓝的海湾变成了一幅灰黑色的水墨画。渔舟在风雨中摇摆动荡。不过,三亚的雨非常爽快,来得快去得也快,说下就下,说停就停。转瞬之间,风定雨收,阳光甫露,一道弯弓般的彩虹挂在三亚湾。我赶紧拿出数码相机,摄下这难得一见的三亚湾之虹……

就在这时, “三亚归来不看海”这一佳句闪过了我的脑海。

 

五月的青岛

老舍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儿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这时候,遇上风与雾便还须穿上棉衣,可是有一天忽然响晴,夹衣就正合适。但无论怎说吧,人们反正都放了心──不会大冷了,不会。妇女们最先知道这个,早早的就穿出利落的新装,而且决定不再脱下去。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发与衣,何必再会到电影园中找那有画意的景儿呢!这里是初春浅夏的合响,风里带着春寒,而花草山水又似初夏,意在春而景如夏,姑娘们总先走一步,迎上前去,跟花们竞争一下,女性的伟大几乎不是颓废诗人所能明白的。

   人似乎随着花草都复活了,学生们特别的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丹山旅行,服劳役。本地的学生忙,别处的学生也来参观,几个,几十,几百,打着旗子来了,又成着队走开,男的,女的,先生,学生,都累得满头是汗,而仍不住的向那大海丢眼。学生以外,该数小孩最快活,笨重的衣服脱去,可以到公园跑跑了;一冬天不见猴子了,现在又带着花生去喂猴子,看鹿。拾花瓣,在草地上打滚;妈妈说了,过几天还有大红樱桃吃呢!

   马车都新油饰过,马虽依然清瘦,而车辆体面了许多,好做一夏天的买卖呀。新油过的马车穿过街心,那专做夏天的生意的咖啡馆,酒馆,旅社,饮冰室,也找来油漆匠,扫去灰尘,油饰一新。油漆匠在交手上忙,路旁也增多了由各处来的舞女。预备呀,忙碌呀,都红着眼等着那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多咱浴场上有了人影与小艇,生意便比花草还茂盛呀。到那时候,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汽车的眼是不会看山水的。

   那么,且让我们自己尽量的欣赏五月的青岛吧!

 

都江堰

余秋雨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继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徐汇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