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基于教学思维品质提升的青年教师培养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来源):[暂无]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七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

 

申报书

 

 

成果名称   基于教学思维品质提升的青年教师培养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申报人     焦轶萍

所在单位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联系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罗秀东路126号

电话、邮编  200231

填表日期    2021.2.22.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制

2021年1月

 

成果名称

基于教学思维品质提升的青年教师培养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成果

分类

成果范围

【 2 】

1.学前教育  2.小学教育  3.中学教育 4.特殊教育  

5 .职业技术教育  6.成人教育  7. 其他

成果内容

【 4 】

1.德育与心理  2.课堂教学  3.课程建设  4.教师发展

5.学校管理    6.教育评价7.综合研究8.其他

成果形式

【 2 】

1.论文2.研究报告3.著作    4.其他

姓名

焦轶萍

性别

学历

研究生

出生年月

1975年6月

专业

职称

中学高级

行政

职务

校长

电子信箱

joyjoy_penny@126.com

手机号码

13916311297

所在单位(请填写完整信息)

单位类型

(2)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1.幼儿园2.小学3.初中4.普通高中5.完中6.特殊学校7.职业高中8.一贯制学校9.其他

主要研究人员

姓名

年龄

所在单位

专业职称

行政职务

主要贡献

王依婷

31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二级

科研负责

整理撰写

陈霆婷

45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中高

副校长

组织实施

张凌燕

45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小高

教研组长

组织整理

张黎敏

45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小高

教学教导

组织实施

陈钱刚

31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一级

备课组长

参与实证

方芳

38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小高

备课组长

参与实证

朱颖琛

30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一级

备课组长

参与实证

肖燕

38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小高

德育教导

组织参与

李倩茹

29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小高

参与实证

顾圣裔

33

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

二级

备课组长

参与实证

 

 

 

项目来源【 3 】

1.教育部立项课题  2.市级立项课题  3.本区立项课题

研究历程

起始于2018年3月28日

完成于2021年1月14日

何时在何种刊物(包括报刊、杂志、书籍)上公开发表

 

暂无

 

何时在何种会议上交流介绍

 

2018年12月在2018年厦门市集美区“十三五第二期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专题培训”活动中过程性研究交流

 

研究成果被采用及效益情况

1、用于校本工作坊信息化平台教师自画像(自我定位)与评价功能建设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评估体系。

2、学校在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变化制定更适合的培养计划方案,形成基于思维品质的校本研修机制体系。

3、解决各学科青年教师集中培训难聚焦、教学疑难散落等问题,形成更集约高效的校本培训机制。

4、课题组成员作为个体热点,把课题研究中所得的思维方法、经验路径、科学观课的意识等成果辐射到各学科组、备课组,运用到手册研制、主题教研、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

需补充说明的问题

 

暂无

 

成果获奖情况(须附获奖证书复印件)

 

 

暂无

 

 

 

 

请用复印机缩小粘贴在表格上


 

成果内容提要

成果针对的现实问题、研究方法与过程、成果要点、实践成效、创新亮点、主要参考文献(限10项以内)。5000字以内。

一、现实问题

我校“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实验小学”教师队伍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重占到73.3%,青年教师是迫切需要提升能力的重要群体。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因此,优化青年师资是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共同的迫切需求。

    在“思想源头”上下功夫探索校本研修机制,就是不再止步于浮于表面的教学技能等零散式的培训方式,而是深入培养行为背后的本质——“教学思维品质”,才能让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长期内生性和可持续性。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准备阶段

本课题研究中采用运用调查法,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科研方法进行现状研究来分析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青年教师发展阶段与学校发展要求的目标与规划。之后,课题组以行动研究法开展了工作坊专题活动、青年教师悦读沙龙、乐学杯教学评比与课例研究等各类形式的实践研究。

 

2、探索阶段

研究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最后运用经验总结分析法,对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梳理出有效落实不同思维品质的校本研修实践路径探求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措施和方法。

在探索过程中,课题的实践价值逐渐体现。青年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围绕“青年教师思维品质提升”,逐渐主动探究和思考,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逐步提升对教学思维品质的判断和认识,并在参与校本研修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方法且持续实践的能力和热情。

 

3、总结阶段

最终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两个研究目标:一是发现规律,探索方法:

发现优质思维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规律,通过尝试合适的“思维方法”,以教学行为为载体来探索提升青年教师思维品质的方法,探索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策略和路径,形成我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专业化发展模式。二是立足实际,解决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进一步解决实际发展的问题: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成就青年教师个人的健康快速成长,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力求达到家长与社会对学校的期待。

 

三、成果要点

(一)关于教学思维品质的核心概念框架与内容

1、概念定义

本课题核心概念为“教学思维品质”,即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在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特征。

 

2、概念框架

本课题中“教学思维品质”的概念内涵如下:

第一,基于独立自主的思考态度。

首先,从“品”入手,即从思维态度开始转变,增强思考的独立自主性这一基本特质。自主的思维态度即善于从多个选择中,筛选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具有相对独立的判断力和辨析力。从我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来看,首先必备独立自主的思维态度。这种思维的主动性源于对职业生涯求发展的意愿,源于对个人专业要求和现状定位。

有独立自主性思维品质的教师,会表现为:在诸如公开课、教学比赛等发展平台上,乐于展现自己对教学的个人理解和想法;拿到教学内容时会先独立思考和设想,再参考和借鉴他人经验进行修改调整;在课堂教学中不照搬原抄公开课教法,不完全依赖师傅和前辈老师的“手把手逐字逐句型”传教;并能及时自主反思,且养成这样独立反思的习惯。

第二,从“质”的角度,在思维质量上界定了“系统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三个特性。

1)系统性思维

A 思维的关联度

思考问题时善于将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也善于发现整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善于发现内部关系的规律,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特点。

B 思维的结构化

即能够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节以紧密的架构统筹塑形,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严密性。

2)逻辑性思维

A思维的清晰度

首先,“逻辑性思维”强意味着思路清晰,有明确的思考目的路径,每一步思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B思维的精细度

“逻辑性思维”强还意味着思维缜密,又可称之为思维的精细度强。表现在对发生过的教学行为的脑内再现和还原,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中都能体现出来。

3)批判性思维

A思维的深刻度

批判性思维反应了思维的深刻度。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为,教师能够根据科学规律来思考教学现象,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充分地理解和客观分析,养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反思的习惯。

B思维的提炼度:

批判性性思维还呈现出归纳性的特质,即教师能对已有的零散思考、经验进行概括、提炼和梳理。

由此构成“教学思维品质”的“三性六度”概念框架图:

 

 

 

 

 

(二)以校本研修培养教学思维品质的方法与路径

1、拓展构建思维空间,盘活思维力

首先要尝试调动思考的自主性,打破固化的思维定式。课题组的初探路径以“青年悦读沙龙”的轻松模式展开,以“阅读书籍”为载体,以“活跃思维”为主要目标,借助沙龙自主探索思维碰撞的各类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独立思考的自信,为后续探索教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方法铺垫。

 

2、搭建思行间的桥梁,让教学思维品质外显化

第一次课题组研修工作坊活动是围绕“教学思维品质的框架及其行为对应匹配”进行,尝试运用头脑风暴形式进行开放性研讨敞现思维活动,将“教学思维品质”以“三性”(系统性 逻辑性 批判性)的框架进行内涵释义。

 

3、课堂教学样例引领,开发教学思维品质观察量表

课题核心组成员根据这张思行对应序列表,再细化到更具体的可观测的课堂教学表现,以“系统性”“逻辑性”“批判性”三个教学思维品质特性为观察角度,罗列出了与之匹配的具体观察指标,制定观察量表。

 

4、应用量表工具等支架,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整个过程已初步呈现“从思维品质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行为”的跨学科评课模式雏形。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规律:“基于思维品质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行为”的跨学科反思评课模式是可行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利于教学的改进。

 

5、引入信息技术,连续跟踪引导青年教师

借助信息平台,通过目标和任务的方式对整个研究过程可以进行跟踪,同时将科研课题中产生的评价指标,通过平台转变为量化数据,更清晰直观的了解教师个体思维品质的发展现状、各个维度是否均衡发展,了解全校教师整体的发展情况,以及在不断研究过程中,教师思维品质的提升变化和发展趋势。

 

(三)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六步循环”校本研修模式

从上述实践研究过程可见,我校校本研修的基本路径从操作流程上看,是从“开放交流思维活动”到“总结梳理思路”再“寻找下一步思考难点”开展“进一步研究”的过程。

从方法内涵上可见,实践路径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以“构建教学认知”——“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行为”——“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策略”——“提炼思行变化”这六个步骤递进循环式推进。此一路径同样遵循“教学思维品质三性六度”的框架展开。

 

1、构建教学认知

第一步,调用系统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从整体上构建教学认知:先从“系统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整体构建”出教学思维活动空间,使得青年教师对“教学”这件事本身从“思维品质三性六度”的框架出发去思考,形成“结构化”的认知,通过“思维碰撞”(“头脑风暴”的形式)来实现“从无到有”。

 

2、设计教学策略

第二步,主要调动系统性和逻辑性思维在脑海中关联教学思维品质与教学行为,即把抽象的教学思维品质概念框架“关联”到具体的教学行为表现,需要“清晰”地在脑中整体模拟授课、备课、评价等教学环节现场,再通过具体可观的教学行为样板作为理想教学思维品质的载体,让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具象化。

 

3、实施教学行为

第三步,将教学设计投入实践,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充分调用逻辑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围绕教学目标整体把控课堂教学重点。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思维高度活跃,将学生之所疑、教材之要点、教学之目标三者熟稔于心,并通过教学活动将三者关联到一起,在教学设计的整体架构基础上根据课堂现场学情适时变化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尽力达到有效教学。

 

4、反思教学行为

第三步,即遵循“批判性思维”,从个人情况出发结合学情、教学目标、教材等进行“多角度的、深刻的自我反思”,“提炼出”自己在教学思维活动中的薄弱点,就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反思的根本立足于教学思维品质的三性六度框架,从自身教学行为是否合适直接关联到自身教学思维品质的情况,内省到自身最本质的教学根源问题(即对教学的思考),这就对自己的教学思维状态形成了元认知。

 

5、改进教学策略

第五步,改进教学行为:即深刻反思之后,还需要青年教师从教学思维品质的角度出发,独立尝试改进自己的教学,从微小的改变开始:某个课堂环节活动的巧思,几句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一段教学节奏的变速,一个提问设计的改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借助教学评比展示的机会,每位青年老师都调动起思维的主动性,尽可能朝心中理想的教学靠近。

 

6、提炼思行变化

第六步,在做出了教学改进的尝试之后,继续以“批判性思维”自省,通过“深刻反思”自己的改进,进一步从教学思维品质的角度“盘摸”自己的思维路径。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仅能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盲点,还能借助教学思维品质的内涵框架了解到自身在思维上的不足和优势,同时也能进一步觉察到自身思维对开展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及时进行调整。

反思调整后,开始新一轮的“思维碰撞”,“整体”打破原有的固化模式,“重塑”对自己教学的认知,就会拓展出新思路。

 

 

四、实践成效

对于本课题来说,我们攻克了研究的三大难点:第一,内隐的思维如何外显检测与评估;第二,如何更客观更科学地揭示思维的发展规律。第三,怎样最大化地发挥课题研究的效能。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青年教师获得了较为高效的专业成长,形成了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反思意识与习惯;学校也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建成了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校本研修与评估体系。

(一)青年教师基于概念框架的反思意识初步形成

围绕教学的本质,青年教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堂顺畅的课,走完教案的课堂不再是青年教师的追求,老师们抓住了“解决学习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这一本质,在各自的工作中运用研修成果精进教学。

(二)初步建构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校本研修与评估体系

为了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教学思维品质观察量表”的评价效果,课题组基于核心概念框架和“教学行为与教学思维品质的对应关系”,参照PISA量表,为“教学思维品质观察量表”的项目指标赋值,建设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评估体系。

 

五、创新价值

学校在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变化制定更适合的培养计划方案,形成基于思维品质的校本研修机制体系:突破学科界限,抓住教学本质,以教学思维品质为抓手,将教学问题化繁为简,解决各学科青年教师集中培训难聚焦、教学疑难散落等问题,形成更集约高效的校本培训机制。

课题组借助信息平台开发,该平台名为“校本研修工作坊平台”,让隐性的思维变化可见可检,内隐的思维外显后得以被检测与评估。

 

六、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汪桂美.小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的职业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4.3

【2】乔江艳.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5

【3】杨桂芝.初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以L中学青年教师为个案[D]东北.

东北师范大学.2011.5(12)

【4】周国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5年.第6期:85-87

【5】张雷.冲突与整合: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探析[J]教育学刊.2012年.第11期:64-66

【6】殷赪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1

【7】李江全.青年教师成才的校本培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5期:24-25

 

七、成果的采纳、转载、引用、实践情况等:

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教学思维品质观察量表”的评价效果,课题组基于核心概念框架和“教学行为与教学思维品质的对应关系”,参照PISA量表,为“教学思维品质观察量表”的项目指标赋值,建设基于教学思维品质的评估体系。学校在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变化制定更适合的培养计划方案,形成基于思维品质的校本研修机制体系:突破学科界限,抓住教学本质,以教学思维品质为抓手,将教学问题化繁为简,解决各学科青年教师集中培训难聚焦、教学疑难散落等问题,形成更集约高效的校本培训机制。

课题开展到后期,为了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由课题组成员作为个体热点,把课题研究中所得的思维方法、经验路径、科学观课的意识等成果辐射到各学科组、备课组,运用到手册研制、主题教研、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起到由“个人成长带动备课组提升”的作用,此一阶段中青年教师率获佳绩。综实绩与反馈来看,本课题研究对其个人专业成长和整个青年教师队伍的优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申报人所在单位推荐理由

本课题推进扎实,已顺利完成结题,推荐该课题结题报告作为成果申报。

 

 

 

公章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推荐意见

(提示:申报成果是否符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办法》的各项规定,是否同意其申报参评)

 

同意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教科院评审委员会审核意见

 

 

 

 

 

 

公章负责人(盖章)

年  月  日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