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
“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徐汇实验小学已经开展近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校语、数、英、综合学科不断尝试、探讨和设计了多种适合于自己学科的教学方式和评价形式。期间,得到了区督导来访的肯定,获得了初步的成效。近期,我校举行的“乐学杯”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更是以“基于课程标准,聚焦有效教学与评比”为主题,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作。
首先,按照惯例,一至四年级的备课组长作为代表,介绍了这一学期英语第四模块(Module 4 The natural world)的任务链设计。每一次的任务链介绍,都是一次公开研讨、提出困惑、解决问题、相互学习的机会。老师们从课程标准出发,通过共享与讨论,察看和分析每个年段的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评价目标是否清晰、合理、完善。在交流时,二年级组王倩芸老师就提出,在第四模块里,三个单元(unit)内容并不是非常的有关联,难以将其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有联系的模块任务(Module project)。通过商讨,陈霆婷副校长给出了建议,可做一个有关自然世界的手册(A booklet about the natural world),将三个单元的内容分别用三个版面介绍,既不牵强也很有意义。三年级组冯晓榕老师和许梦迪老师分析了教材内容,根据目标需求调整了三个单元的教学顺序,认真仔细。陈老师指出,在内容和目标定位清晰的情况下,适当地调整内容的顺序是可行的。有时或许只要调整部分的内容,而非整个单元。
接着,陈老师向大家反馈了“乐学杯”的教学评比情况。此次评比,分初赛和复赛两个环节。在初赛环节中,全体教师在规定的两小时内,当场独立完成指定模块任务链的设计,其中包括:项目能力链、目标任务链和内容话语链,再根据指定单元独立设计一份单课时教案。陈老师首先肯定了所有老师在赛前的认真准备和赛时的全力以赴。初赛下来,整个任务链的格式都基本符合规范,十分完整,尤其是话语任务链的内容陈述非常清晰。可以看出,老师们对目标-任务(project/task/sub-task)的设计有一定思考,话题(sub-topic)的内容也把握得比较好,与课程标准相契合。这样的进步与成果和平日里组织开展各模块任务链的撰写与探讨是密不可分的。在单课时设计中,教案的格式同样完整统一,符合规范要求,板书设计清晰,主体教学内容从标准出发,把握恰当。然而,陈老师也指出,学生的背景分析(Background analyses)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着手,部分老师的分析还不够完整;另外,部分课时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教案不符,希望老师们能加以重视。通过初赛,四位教师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课堂教学评比环节。陈老师用十二个字总结表达了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的肯定与赞扬:准备充分、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从设计到实践,老师们都按“标准”教学,按“标准”评价,使课堂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最后,陈老师针对此次评比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向全体英语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1. 理清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模块、单元、课时目标;2. 任务链重设计,更重实践;3. 课时教案的规范要落实于日常教案的撰写中;4. 课时任务(post-task)设计要重在语用,学生应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语言; 5. 教学过程要服务于语用任务,为语用任务做铺垫; 6. 操练的活动过程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层层递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工作仅有理念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徐汇实验小学的“乐学杯”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给教师们创造了一个实践“标准”课堂的平台,通过“标准”的课时设计、“标准”的课堂教学、“标准”的教学评价和“标准”的评比反馈,教师们都受益匪浅,相信在通往“实践基于标准”的大路上,徐汇实验小学的全体教师会越走越好!